魚苗的放養
一、養殖池的準備
首先要將海水井連續運行7天以上,確保抽取海水的鹽度、pH等各種水質理化指標達到多寶魚養殖要求。
養殖池在使用前必須刷洗干凈,并進行消毒處理。舊池一般用50~100ppm漂白粉溶液、二氧化氯或20~30ppm高錳酸鉀溶液洗刷浸泡后,用干凈海水沖凈。為以防萬一,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刷池后,最好再用硫代硫酸鈉中和殘氯。多年來,因池子消毒后沒有沖洗干凈,整池子“丟苗”的事時有發生,一定要引起注意。新建養殖池需提前1個月用淡水反復浸泡刷洗或加少量鹽酸以降低pH至7.8~8.6,然后再消毒刷凈備用。
池子消毒后要進行整個養殖系統尤其是供水系統應保持較長時間的試運轉,以便提前消除事故隱患。
二、魚苗的放養和分選
魚苗入池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投喂飼料,而是進行藥浴,殺滅魚苗所攜帶的病原體以及修復運輸過程中引起的損傷。用20~30ppm抑菌凈藥浴2小時后,再加200ppm左右的福爾馬林泡浴1小時,連續三天。從魚苗入池第二天起才可少量投餌,循序漸進,切記開始投喂太飽,同時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C和一定量的抗生素,連續投喂5~7天,以提高魚苗抗病能力,防止因“水土不服”引起的腸炎和因運輸損傷引起爛邊的發生。
一周后恢復正常投喂量,投喂時適當的延長光照時間,光線能刺激魚苗搶食,提高攝食量。溶解氧最好大于6mg/L,溶氧越高,生長越快。
多寶魚生長快,雖然互相殘食的現象不明顯,但10cm以下苗種大苗咬小苗尾部現象也經常發生,所以在同一個水體中,經1-2個月的養殖,個體大小相差懸殊。小個體魚搶食能力弱,應將個體大小相差懸殊的魚苗分選出來,促進小個體魚的生長,提高成活率。同時可預防因小苗被大苗咬傷后,感染疾病而傳染給健康苗種。分苗前應提前停食一天。分選時不能缺氧,池中水位降低后,應加大充氣量,一邊流水一邊分選,一個池最好一次分選完畢。為預防損傷發病,分選后的魚用200ppm左右的福爾馬林加20ppm土霉素藥浴,每天一次,每次1-2h,連續進行3天。
三、放養密度
魚苗的放養密度主要是由水體中溶氧、水溫等因素決定的。多寶魚的放養密度直接影響養殖設施的利用率和養殖經濟效益。合理的養殖密度對提高多寶魚的生長速度、改善生長過程中的大小差異、縮短養成周期和預防病害發生有重要作用。
養殖密度過大會嚴重影響多寶魚的生長速度,降低餌料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活率,同時還會降低水體的溶解氧含量,增加水體中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濃度等,一旦發生停電、停氣事故,養殖風險非常大。如果養殖密度過小,則浪費養殖空間和資源。所以選擇一個合理養殖密度有利于提高養殖設施利用率和養殖經濟效益。
在多寶魚的養殖過程中,多寶魚合理的放養密度如下表:
魚平均體重(克)/體長(cm) |
放養密度
(尾/平方米) |
尾數/5×5m池 |
尾數/6×6m池 |
尾數/7×7m池 |
3~10/5~10 |
150~200 |
3750~5000 |
5400~7200 |
7350~9800 |
10~50/10~15 |
100~150 |
2500~3750 |
3600~5400 |
4900~7350 |
50~100/15~20 |
50~100 |
1250~2500 |
1800~3600 |
2450~4900 |
100~150/20~25 |
40~50 |
1000~1250 |
1440~1800 |
1960~2450 |
150~250/25~28 |
30~40 |
750~1000 |
1080~1440 |
1470~1960 |
250~450/28~30 |
25~30 |
625~750 |
900~1080 |
1225~1470 |
>450/30 |
15~20 |
375~500 |
540~720 |
735~980 |
根據養殖的實際情況合理及時的調整養殖密度。
(1)如果溶氧條件很好的情況下(大于9mg/L),可酌情的增加養殖密度;溶氧低于6mg/L時,應適當的降低養殖密度。
(2)在溶氧不確定時,可根據池水的交換量對養殖密度進行適當的調整,當池水交換量每天小于5個量程時,要適當降低養殖密度;當交換量大于每天8個量程時,可酌情增加養殖密度。
(3)每個月對魚進行取樣稱重,根據稱重結果決定是否調整養殖密度。
(4)水、電、氣保障系統良好,也可適當增加養殖密度,反之亦然。
(5)充分利用養殖面積,既不能因為放養過密而引起某些養殖池內的魚生長速度下降,也不能因為放養密度過小而浪費養殖面積。 |